一文读懂 OpenMind:为具身智能打造全球操作系统与信任网络
为什么需要一个开放的机器人时代
在未来 5–8 年,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突破 10 亿台,这是它们从“单机演示”走向“社会分工”的拐点。机器人将不仅只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臂,而是能够感知、理解、决策并与人类协作的“同事、老师和伙伴”。
近年来,机器人硬件像肌肉一样迅猛增长,它们拥有更灵巧的手、更稳的步态和更丰富的传感。但真正的瓶颈不在于金属与电机,而在于如何让它们具备共享与协作的心智:
-
各厂商的软件互不兼容,机器人之间无法共享技能与智能;
-
决策逻辑被封闭系统锁住,外界无法验证或优化;
-
中心化的控制架构意味着创新速度受限,信任成本高。
这种割裂导致机器人产业难以把 AI 的模型进步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力:机器人的单机 Demo 层出不穷,但缺少跨设备迁移、可验证决策和标准化协作,进而难以规模化。而 OpenMind 要解决的,正是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我们的目标不是造一台更会跳舞的机器人,而是为全球海量异构机器人提供统一的软件地基与协作标准:
-
让机器人具备理解语境和彼此学习的能力;
-
让开发者在开源、模块化的架构上快速搭建应用;
-
让人和机器在去中心化的规则下安全协作与结算。
一句话,OpenMind 正在构建机器人的通用操作系统,让机器人不仅可以感知和行动,还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协同,在任意环境下安全且规模化的合作。
谁在押注这条路:20M 融资与全球阵容目前,OpenMind 已完成 2000 万美元(Seed + Series A)融资,由 Pantera Capital领投,投资阵容涵盖全球顶尖的科技与资本力量:
-
西方的技术与资本生态:Ribbit、Coinbase Ventures、DCG、Lightspeed Faction、Anagram、Pi Network Ventures、Topology、Primitive Ventures 和 Amber Group 等,他们长期深耕加密与 AI 基础设施,押注“智能体经济与机器互联网”的底层范式;
-
东方的产业能量:红杉中国等深耕机器人供应链与制造体系,理解“把一台机器做出来并规模化交付”的全部难度与门槛;
与此同时,OpenMind 也与 KraneShares 等传统资本市场参与方保持紧密交流,共同探索将“机器人 + 智能体”的长期价值纳入金融结构化产品的通路,以此实现币股双向贯通。2025 年 6 月,KraneShares 推出全球人形与具身智能指数 ETF(KOID)时,选用了由 OpenMind 与 RoboStore 联合定制的人形机器人 “Iris” 在纳斯达克敲响开市钟,这也是交易所历史上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完成这一仪式。
本文地址: - 蜂鸟财经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。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