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yth 迈向第二阶段:通过链下数据实现机构级商业化
自 2021 年成立以来,Pyth 一直在重新定义金融市场数据的基础设施与分发方式。其目标始终是成为金融数据的“真实来源”(source of truth)。如今,Pyth 正迈入其第二阶段:拟推出面向机构的产品、扩展代币使用场景,并与传统金融(TradFi)进行更深层整合。
Pyth 的设计初衷,是要把“一切事物的价格”带到“所有地方”——这个概念看似简单,却在历史上始终难以真正实现。互联网已经民主化了内容获取:CD 被流媒体取代,地方媒体被全球应用取代;但在金融数据基础设施领域,这种范式转变仍未真正发生。
当下的机构仍受制于遗留系统,不得不向 Bloomberg、Refinitiv 等中介每年支付数十亿美元费用。而这些聚合商又从各类交易所获取数据——这些交易所本身在地理、资产类别与交易场所层面呈现孤岛式结构,数据割裂。结果就是:即便其他领域已广泛数字化,市场数据生态仍然是守旧且碎片化的模式。
Pyth 之所以采用区块链技术去构建“真实来源”,是因为既有系统无法在无许可环境中提供可信数据。Pyth 最初只是在一组交易公司与交易所之间做数据聚合,如今已发展为数以百计的机构,把其专有市场数据发布到同一个网络上。累计成交量已超 1.6 万亿美元,在 DeFi 衍生品领域拥有 60%+ 的市场份额,完成 600+ 集成,并与美国商务部建立合作。Pyth 的分发覆盖度已将其置于最具影响力的协议之列。
更重要的是:Pyth 已成为全球最强健、且最具价值的机构级市场数据储备库。
第一阶段(Phase 1)在 DeFi 生态中验证了产品与市场适配性,并通过创建全新的市场数据经济模型,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石。提案中的下一阶段聚焦:扩大 DAO 收入、拓展相邻市场、提升整个 Pyth 网络的价值累积。
其价值主张最直观的证明是什么?——愈来愈多链上与链下应用正在主动寻求付费获取 Pyth 数据,Pyth 正在重塑市场数据供应链。
最关键的是:机构正在主动寻求 Pyth 数据;我们已进入一个新产品开发的最后阶段,该产品可能会重新定义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数据形态。
机构每年大约为“所需全部市场数据”花费 500 亿美元。从为数十亿美元交易定价,到驱动交易大厅的行情看板,市场数据是机构金融运转的燃料。但现行模式慢、昂贵、极度碎片化。若 Pyth 仅能获取其中 1%,即意味着每年 5 亿美元的经常性收入(ARR)。但 Pyth 的目标不仅是这 5 亿美元,而是要赢下这片市场,并为整个网络带来可持续价值。
本文地址: - 蜂鸟财经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蜂鸟财经立场无关。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